时辰属什么五行属性?
“午时”,是指上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的时间段,又称为“午时午候”或“南午”。 我国古代历法,以夜晚分为十五个时段,每个时段叫“更”;白天也分十五个时段,每个时段叫“时”。晚上九点至十点为子时,十一点至十三点为午时,中午十一时至十三时又称为“日中”、“日午”等。由于一个时辰有八十个刻度(古人把每一个时辰平均分成八份,每份叫一“刻”),所以午时又被划分为四个刻度,每一刻度对应现在的一个小时。这样,从子时至巳时就被分别称作“初”、“丑”、“寅”、“卯”、“辰”、“巳”、“未”、“申”、“酉”、“戌”、“亥”十二组。 那么,什么是“五行为事”呢? “五行的概念起源于先秦时期,是古人描绘世界运行规律的一种抽象符号。它代表了五种自然界现象——水、火、木、金、土,以及四种情志——喜、怒、哀、乐。 《尚书·洪范》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大元素组成的。这就是中医理论中的“五行相生相克”,或者叫做“五行推演”。人们在判断事物的性质时,往往会用到它的五行属性。比如,人出生时的昼夜时辰与五行的关系是这样的:“凡子时生人,天乙贵人临官,主人聪明,气质好。午年生人,伤官、劫财、勾煞,为人多谋少断。” 在判断一个人的命运时候,往往需要考虑这个人的生辰八字,也就是他的出生年份、月份、日子和时间。而这几个数字的五行,会构成一个人命运的格局,以此判断人生的走向。
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医院里,新诞生婴儿的父母会看到如此详细的“五行表”——这对于未来的人生来说,其实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