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为何叫鹏城?
“深圳”之名源于《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徙于南冥。”“南冥”即“南海”,在现在深圳附近海域。
南宋时,深圳附近已建有海上航标灯塔,称为“大鹏所城”或”大鹏镇”。元代设“大鹏守御千户所”。明代洪武年间筑城建池,置“大鹏守御千总所”;嘉靖年间称“新安县”(现深圳市辖的宝安区)。清初沿明制,后于雍正九年(1731年)设置“新安县”。由于当地有一处地名“鹏城”,所以清朝官员便以“鹏城”为名,把县城所在的乡村命名为“大鹏营”并一直沿用到近代。至于城区周围地区,当时则分为“上村、中村、下村”。
20世纪初,深圳附近农民挖出一块长1.8米、宽0.5米的古代海贝壳岩,上有文字记载:“大鹏湾打贝壳坡,属新安县城外四十里。”这块岩石如今被保存在深圳博物馆内,是深圳出土的最为珍贵的汉代文物。 另外,深圳还出现过一块西周青铜戈。1965年春季,在深圳东北8公里的横岗镇松子坑山上,当地民众开挖用来种植荔枝的土穴时,发现了一块长约0.45米、宽约0.15米、厚约0.05米的长方形青铜器,正面有花纹,背面有铭文,字体为古篆文,共14个字,内容为:“武王伐纣,东征徐夷,四岳佐商,厥有大功。在乙亥,王赐金锡,作铸大钟。”该铜器现为深圳博物馆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