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被称为什么之都?
这个题目被搞错了,不是“首都”而是“首都在北京的称谓”是什么? 首都在北京的称谓很多——比如京师、京邑、都、京城、北京;还有古称“中都”,明永乐年间在今天的北京中心城区西南角外修筑了皇城,所以又称为“京兆”,至于其他的名称“燕京”“北平”等等都是地方上的别称(“平”字跟“京”字组合也是“均”的意思,可见这两个字的古老),不是首都的简称或别称,这里就不多说了。
现在要说的正题是——自元朝定都北京开始,“北京”和“京师”两个名字同时并用来称呼元大都,一直延续至今;不过当时人们更习惯用“京师”来指代现在的北京。 “京师”这个名字为什么叫得如此广泛呢?原因是在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时候,所谓的“京”实际上是指皇帝居住的都城(也就是今天意义上的“首都”),而“师”则指的是中央政府。这就是说,“京师”其实就是指中央政府的所在地! 用一个词来形容“京师”在政治制度中的地位——“京师”就是古代中央政府办公的地方。 那问题来了,什么才算“京师”呢?以明朝为例,《大明会典》曰:“凡府州县城池,俱按方位,周回宽阔,高峻雄伟者,定为一等;方圆曲折,壮丽坚厚者,定为二等;周围平坦,坚固完整者,定为三等。”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周长宽阔、高峻雄伟”的城墙才有资格被称为“京师”,至于普通县城的城墙根本不入流,不可能称之为“京师”,哪怕你是省城。 那么,作为“京师”的城墙都有什么特征呢?
一、规模大。能进入这个级别,城墙的周长起码要在5里以上(相当于现在20多公里),厚度至少要达到四米,高度也要在10米以上。
二、用材考究。作为中央政府的官家建筑,“京师”的城墙材料上乘、工艺精良,不像普通县城的城墙那么凑合。
三、重防御工事。因为“京师”往往同时也是军事重镇,因此防御设施必不可少,不仅要建满布炮眼的箭楼,还要建有内、外瓮城,更要设置吊桥、闸门等,以防止外来势力的进攻。
您别小看这些防御工事,没有它们可不行。为什么呢?
首先,这些工事可以有效防止外部势力直接破坏城墙本体,毕竟不是谁都有本事直接撞出一道口子让军队杀进去的。
其次,有了这些工事,内部守军就可以凭借坚城死命抗敌,让敌人无所适从。 最后,这些工事可以极大增强军队的士气,毕竟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作为依托,士兵们可以不必要冒生命危险进行攻城,这样一来,即使城头上的敌人用火炮、滚木檑石攻击,只要做好防护措施,兵士们不必像无根的浮萍一样四处乱窜,从而可以大大减少因慌乱而造成的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