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套投资是什么?
看到题主的问题,我也来凑个热闹(虽然可能有点晚)。 先说一下我对问题“嵌套”的定义和分类吧! 这个定义比较绝对化,是我个人对于不同金融工具之间区别的最重要判断标准——是否具有完全替代性。如果一个金融产品A不能完全被另一个金融产品B所替代,那么我们就说A相对于B来说是“非嵌套的”;反之,如果A可以被B完全替代,那么我们就说A相对于B是“嵌套的”。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很容易对题主所说的“嵌套”进行划分: 对冲基金=>ETF 证券市场组合=>股票 多空策略=>选股策略 这样划分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上述两种投资策略的核心构建方式完全不同,所以必然导致其中任何一项策略资产无法被另一项策略资产所完全替代;从而,无论它们看起来多么相似,我们都必须给予它们不同的称谓。
那有人会问了,你上面不都说了“证券市场组合可以理解为被动管理的指数基金”吗?为什么这里又说是“类似”而不是“等于”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想想我们为什么要建立“证券市场组合”这一概念即可。
如果我们直接建立“指数”的概念,则完全没有必要区分主动管理、指数增强还是对冲这类属性了——无论是基于跟踪误差还是基于信息系数,各种方法最终追求的效果都应该尽可能接近于零才对。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 至少在现阶段,中国的公募基金行业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尽管这些年发展相当迅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先建立一个近似于指数的“证券市场组合”概念,然后再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演化出“指数增强”或“对冲”等概念。
当然,我在这里强调“近似于指数”并不是说“证券市场组合”真的就等于指数。例如,一个由大盘股组成的“证券市场组合”在概念上肯定和一个大盘股的指数不一样。同样,一个由中小创个股组成的“证券市场组合”在概念上也和一个小盘股的指数不一样。 但是,由于主动基金经理的决策能力(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主观风险)的存在,任何一只真实的主动管理基金都很难和一个理想的指数完全重合。
虽然我们一直在研究和衡量主动管理者们“偏离指数程度”的指标,但这一切都是基于方差或者信息系数的理论计算,现实中却无法真正量化出来。这就像是我们虽然不能完全量化出一个基金的α值,但我们能观察到它和理想中的指数之间的一堆OOT(客观绩效统计量)一样。我们总是在“理想指数”与“真实基金”之间不断权衡、反复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