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五行属什么?
胃气主降,胃气不降则痛 《难经·四十四难》云:“胃气降则食入而化物,胃气不降则饮食不化”[1];清·沈金鳌撰《沈氏尊生书》曰:“胃气为十二经的经气,又为五脏六腑之气海”[2]故以五行而论胃应土,其性动、主降,在生理上起着受纳和传导水谷的作用[3-4]。 在临床上胃病多表现为疼痛或不适等,一般与气机失常有关,因此可以认为病属木火土金水的木火土金水范畴。根据五脏相关学说理论,脾胃同处于中焦位置,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两者一升一降相互协作,维持着食物的消化及吸收过程。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则横逆犯胃;心阳不振,心火下移亦会伤及脾胃,影响胃气的通畅运行而出现气滞、血瘀之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亏虚会导致胃腑失养从而出现胀满不适感[5]。在治疗胃部疾病时应当兼顾其他脏腑。
由于胃为脏腑之一且居于上下左右的位置,所以治疗时应考虑该部位的特定意义而选用适宜的治法。例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有“腹中痛”一条,后世医家对其病因及临床运用多有讨论: “此腹痛有因虚者,由阴气内弱,木邪乘土所致……当温中散寒,缓急止痛。宜小建中汤加肉桂”“此条之腹痛,乃少阳枢机不利,致阳明之气不从下行,而为痞满不通。故必用柴胡疏肝以解少阳之郁,黄芩泻热以平少阳之惊;大黄、枳实通结而攻肠中之结癖;桂枝散郁而畅营卫之不和;甘草、芍药调和阴阳,缓急止痛也”[6] 根据上述条文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部位对药物选择的不同作用,这也是在临床用药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例如腹部痛常选取具有行气作用的药物,而对于胸胁部病变则需理气的同时还需注意疏解肝气。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可知,在临床辨证时要遵循中医整体观念思想,并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以及所患疾病的部位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