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属于五行属什么?

寿子轶寿子轶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兆”字的五行属性,《康熙字典》和《字汇》中都写的是“火”,但实际这个字五行的属性应该是土。 说文解字中对这一笔画的描述是:“凡言兆者,皆谓上所昭事而可得而见也。象形。”意思是说“兆”上面的笔画像日光,下面是“止”的意思。整个字的意思是上天所指示的事情(“昭”)在下方显示出来了(“止”即“辰”,表示太阳落山之意)。 所以从字源上看,“兆”字的五行应该属土。

但是,现代学者对文字的考据观点有所不同。朱骏声认为,“兆”字上面“日”的字型其实是“辛”,“辛”为金,所以“兆”字五行属金;罗振玉等人在《古文字结构》中则认为,“兆”字由“士”和“示”组成,“士”“示”均为土,所以“兆”字五行属土。 这两种观点分歧很大。那么,哪一种说法正确呢?

我查阅了古文字材料,先秦战国帛书、竹简中的“兆”,字形的上部都是“辛”,而不是“日”,可见“辛”才是“兆”字的本形。同时,汉代的简牍材料中也多为“辛”。“辛”应是“兆”的上部字。

到了东汉,袁康等人作《越绝书·纪第》中,“辛”上面突然出现了一个“一”,变成“一一辛”。随后,王符在《潜夫论·五德志》中直接写作“一一辛”。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在古文字中被称为“重文(或称累文)”现象,是指同一部首的汉字有时候因为位置不同,或者字形相近而发生混同,从而形成“二重”(或多重)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一般表明一个字族的多个文字,处于同一个发展阶段,并且与音变规律有关。 “一一辛”的出现,在古文字学界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证明了“兆”字的五行属性确实应为土。这是因为,如果“兆”的五行属性为火的话,那么随着“辛”上面的“一”变为了“二”,“兆”的五行就应随之变为木;而如果“兆”的五行属性为金的话,那么当“辛”上面的“一”变为了"二”,“兆”的五行就应当变为水。然而事实却证明,无论是五行变木还是变水,都不符合实际。这说明“兆”的五行属性只能为土。 从“一一辛”到小篆的“兆”,字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上面“辛”的变化不明显,下面“止”变成了“辰”。这种形变的规律,古文字学家认为是一种“分化”现象,它说明“一一辛”这个阶段,“兆”的繁盛时期已经过去,两个字都进入了“单数”阶段。

慎媛桐慎媛桐优质答主

在中国五行中,金、木、水、火、土5个字,被用来解释自然界的万物。用5者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说明自然界各种变化现象。5个字的本身,指的是5种物质。但是,当我们以五大类来解释和分析世界万物时,5个字就成为5个“类名”。凡是具有“从革”(即改变外界事物的性质和形状)的性质和功能的现象和事物,都是“金行”所包括的范围。

按照《洪范五行传》中所说,5行都有固定的名称和作用,而每一行又有多种多样的具体体现事物。比如,有关“金行”的名称和作用是:“金曰从革”,它的具体体现事物有:“色白、臭腥、味辛、性坚、音商、神志、时秋、质坚、为刃、为兵、为岙”。还有白石、五谷(黍粟)、五畜(马)、五菜(韭)、五果(李)、五声(商)、五音(宫商)、五味(辛、酸),以及五脏(大肠、肺)、六腑(大肠)、五体(皮毛)、五华(白)、五色(白)、五祀(门)、五方(西)等等。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五行是一种分类学说。从现代科学意义上来讲,这种分类是有局限的。

按照五行生克之理,五行中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人的五脏中,按照五行,心(火)在上,肝(木)在左,脾(土)在中,肺(金)在右,肾(水)在下,五脏也存在相生相克关系。因此,五行学说就常被用来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比方说,肝木(木)可以辅助肾水(水),即“木能生水”;肝木(木)可以克服脾土(土),即“木能克土”。

中医常用五行学说来解释某些脏腑病证之间的联系。比方说,某人得了肝病,按照五行关系,他很可能同时或先后伴有两方面的病变:一方面,由于肝病而影响到肾,这是“子病及母”(因为肾水是肝木的母亲);另一方面,由于肝病,造成肺病,这是“木旺乘土”或“木不生土”(因肝木是肺金的“所不胜”,而脾土是肝木“所胜”)。治疗时,就从这两个主要方面考虑:一是治肾,一是治脾。

由于五行学说常被用来解释机体各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变化时的关系,因此后世常用“五脏”来代替“五行”,如“木火刑金”(木生火而火能刑金)指肝火伤肺。

“五脏比五行”之说,并非中医界的发明。远在唐代,我国古代人民就有“肝青脾黄心赤肺白肾黑”的说法,可见这种说法,不是从医学界传到哲学界,而是从哲学界影响到医学界。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