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大师是谁?
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体系,也就无所谓金融体系了。从春秋战国的管鲍之交开始一直到清末财技之争,中国人一直在“用”钱而不是“管”钱,所以中国人搞不了西方的那一套金融体系。 近代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包括日本)的金融制度。但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最优先的事是建立工业体系,同时为了实现“超英国赶美国”的目标,不惜代价加大重工业的投入,把一个经济落后国变成工业国。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金融自然是以产业资本为核心,服务于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电力等基础行业。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积累的财富和债务通过进出口顺差和外汇储备不断累积,以美元和欧元为主的外汇资产大幅上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利用WTO框架下的国民待遇,实行更加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尤其是银行业开放,国际金融体系与国内金融体系的对接日益密切。 但中国的金融本质上还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这与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必须在短期实现产业赶超的战略目标有关。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也学习了日本的模式(叫作“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通胀加剧,中国不得不加强货币政策调控力度(主要是上调准备金率,加息)。随着美联储几次加息,中国的进口成本升高,输入性通货膨胀严重;又由于国外对中国制造业的打压及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出口下滑,外资撤离,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在外资大量流出,而国内物价上涨,通胀压力剧增的背景下,中央人民银行多次降准降息,并推出量化宽松政策。
目前,中国面临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内产能严重过剩,通货紧缩与物价上扬并存;对外依存度高,国际收支失衡;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货币供给增加,资金流向出现逆转,热钱流入速度加快。还需要注意防范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的方式将资金撤出我国进行投机,以及通过关联交易将资金注入我国相关行业进行操纵市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