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大师是谁?
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体系,也就无所谓金融体系了。从春秋战国的管鲍之交开始一直到清末财技之争,中国人一直在“用”钱而不是“管”钱,所以中国人搞不了西方的那一套金融体系。 近代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包括日本)的金融制度。但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最优先的事是建立工业体系,同时为了实现“超英国赶美国”的目标,不惜代价加大重工业的投入,把一个经济落后国变成工业国。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金融自然是以产业资本为核心,服务于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电力等基础行业。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积累的财富和债务通过进出口顺差和外汇储备不断累积,以美元和欧元为主的外汇资产大幅上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利用WTO框架下的国民待遇,实行更加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尤其是银行业开放,国际金融体系与国内金融体系的对接日益密切。 但中国的金融本质上还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这与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必须在短期实现产业赶超的战略目标有关。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也学习了日本的模式(叫作“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通胀加剧,中国不得不加强货币政策调控力度(主要是上调准备金率,加息)。随着美联储几次加息,中国的进口成本升高,输入性通货膨胀严重;又由于国外对中国制造业的打压及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出口下滑,外资撤离,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在外资大量流出,而国内物价上涨,通胀压力剧增的背景下,中央人民银行多次降准降息,并推出量化宽松政策。
目前,中国面临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内产能严重过剩,通货紧缩与物价上扬并存;对外依存度高,国际收支失衡;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货币供给增加,资金流向出现逆转,热钱流入速度加快。还需要注意防范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的方式将资金撤出我国进行投机,以及通过关联交易将资金注入我国相关行业进行操纵市场的行为。
居晔优质答主在建国以来的30多年里,中国经济总体上遵循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行。在这一传统体制下,形成了一整套所谓的中国金融经验。尽管在这一体制下,中国金融存在诸多缺陷乃至制度化的弊病,但是,就总体而言,中国金融基本上是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和需要运行,是高度集中、高度服从国家政策的部门和工具。因此,在传统体制下的中国金融界,产生不出象凯恩斯、法玛、弗里德曼、托宾等一批国际级大师。如果从国际、国内的影响度来说,中国金融界很难找出象吴敬琏、张五常、刘易斯这样著名的大师。
在中国金融史上,在传统体制下,在高度服从政策约束下,就中国金融的经营管理问题本身进行实证研究的先驱者、奠基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刘鸿。刘鸿(19年-1980年)山东青岛人。1933年至1936年在上海参加革命活动,并进入共产党领导的“读书生活出版社”工作,负责编辑《世界知识》和《中学生》杂志,期间,刘鸿同志受到著名革命家夏衍的器重和培养。1938年秋,进入山东从事革命领导工作。1939年至1949年历任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财政厅金库管理科长、银行管理处处长,山东省人民政府财政厅银行管理处处长、济南市银行管理处处长、财委会副主任、财办主任、人民银行济南分行首任行长等多职。1949年至1955年先后出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计会司副司长、司长,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副行长、顾问。从1939年到1954年,从事货币、银行、金融管理(包括研究、规划、计划、组织、实施、协调)工作长达15年之久。
在30多年革命斗争中,刘鸿是著名的中共地下工作者和革命银行家。他在20世纪40年代就多次被国民党特务盯梢,甚至被特务逮捕审问,被逼写“自白书”,被特务打伤,但他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铮铮铁骨和耿耿正气,不仅拒绝写“自白书”,而且对敌人的审问、打骂置之不理,使敌人气急败坏。后来敌人无奈,将刘鸿释放。之后,刘鸿继续从事革命金融事业。建国以后,刘鸿作为银行专家长期受到周恩来.邓颖超、陈毅、李先念、薄一波、于立群、余秋里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器重和栽培,“文革”中,受尽“四人帮”的折磨,周恩来、邓颖超多次关怀刘鸿同志的身体和家庭生活。
在中国金融界,刘鸿的主要著作是《银行经营管理的经济核算和财务制度》、《从经验说到经营管理》、《怎样运用信用杠杆为国民经济服务》等。他最早将经营管理理论引入中国金融界,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认为是“建国40周年,对中国管理科学的建立和发展有创造性成果、有建树和有影响的科学专著和论文”之一,是20世纪中国管理科学的“经典著作评介”的入选篇目,由《中国管理科学文库》在1992年再版。这本书是迄今为止中国金融界第一部经营管理科学专著,其出版发行整整比中国金融界第二本经营管理著作早了27年之久(第二部专著是1967年出版的《企业经营管理》,此书是张有智、林毅夫合著的)。
除了理论著述以外,刘鸿在中国金融经营管理方面,有“两大经典和六大首创”。“两大经典”是指:1、“刘鸿金融经营管理模型”和2、“刘鸿货币供求平衡模式”。《银行经营管理的经济核算和财务制度》一书中就银行业经营管理的经营指标、费用开支、预算编制、决算原则、盈余分配、提取公积金和提留大修理基金、企业管理费和福利基金、职工与干部待遇、固定资金零折旧、流动资金的零利息、货币供需平衡、利率的确定,以及金融经营管理的领导体制等,创造性地做了规范而经典的论述并形成了可操作的模式。这两大模式奠定了中国金融经营管理模式和货币流通管理乃至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量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对中国金融实务影响久远。
“六大首创”是指:1、在“银行经营管理模型”中首创了中国金融企业零折旧法和零利息法,使当时中国金融企业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几乎不存在物质的折旧和货币的折旧费用,极大地降低了中国金融企业的运行成本和费用,为金融企业的高盈利度提供了可能。2、首创了以“预算和决算”的形式规范银行业经营管理的运作模式和规范财政收入、费用、税费及固定资本折旧、流动资本利息的模式;规定了银行预算和决算的审核、审批和执行程序,规定了“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两套预算决算方法(中国金融界一直沿用至今),这两大首创实际上是对金融企业经营管理实行了法律化的运作,体现了高度集中和高度民主。3、首创了中国金融企业的工资和待遇的分配制度。对从事金融经营管理及业务工作干部的工资和福利性工资制度、住房制度及医疗制度、退休制度做了经典性规范,至今仍在被延用并作为中国金融干部管理的“经典法典”。4、首创了中国国家信用、银行信用、企业信用和其他信用的管理、计划和实施的组织制度,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与企业、地方之间关于信用关系的分配。对不同性质、不同情况和用途的投资与消费采取不同方法和不同的信用方式。确立了中国信用关系的运行规律与计划模型。5、首创了中国金融经营管理领导体制和干部任免制度。规定了计划管理、经济核算和财务制度、干部工作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业务工作和干部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确立了业务工作和干部工作“相互结合”的双轨制管理领导体制。规定了“从下至上”和“从上到下”的双向干部管理模式,规范了干部的产生、培养、学习、考核、任免、奖惩等具体操作方法。6、首创了建立中国“银行研究所”的构想和设想。确立了进行“金融情报与信息”业务的“金融科学研究机构”的“机构属性”。刘鸿同志提出的中国“银行研究所”的职能包括:收集整理全国金融资料,研究金融工作中的问题和规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培训干部和编写教材,草拟规章制度和开展经济调研。刘鸿同志的“中国银行研究所”的“六大职能”迄今仍在被沿用、在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刘鸿同志对中国金融界的贡献在于“首倡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和“经典中国金融经营管理模式”,刘鸿同志作为中国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无愧于“中国金融经营管理之父”。刘鸿同志虽然在天命之年就作古了,但人们忘不了他对金融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贡献和他高尚的品格,金融界也将在他开创的经营管理道路上逐步走向世界经营管理先进国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