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土五行怎么化解?
这个问题问的好,现在的人一提到五行就以为是最原始的五行生克,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五行学说是基于阴阳理论而来的。最早记载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汉代学者认为:“五行所以佐天地相生之名也。故春属木,而雨风焉;夏属火,而日云焉;秋属金,而雾露焉;冬属水,而冰寒焉;中属土,而风雨雾露寒之不一也。此五常,亦五事也。”(《汉书·律历志》)这里的五行已经不再单纯指物质,而是包括了自然现象:风、雨、雷、电、雾露等等,并且把这些现象分属于不同的季节。
到了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注《黄帝内经》时,进一步发挥了五行的概念,把五行与四季相联系,指出:“春应肝而养木,夏应心而养心,长夏应脾而治中,秋应肺而养肺,冬应肾而养精,季月(指正月、二月等)应胆而治气,暮月(指三月、四月等)应三焦治化,夜月(指五月、六月等)应膀胱治利,新月(指七月、八月等)应小肠治清,下弦月(指九月、十月等)应大肠治燥,上弦月(指十一月、十二月等)应胃治和,初三月(指正月、二月等)应肝治风,初四个月(指三月、四月等)应脾治湿,初六天(指五月、六月等)应肺治燥,初八日(指七月、八月等)应大肠治燥,初十日(指九月、十月等)应胃治和,十月初三天(指十一月、十二月等)应肝治风,十月初四天(指正月、二月等)应脾治湿,十月初六天(指三月、四月等)应肺治燥,十月初八日(指五月、六月等)应大肠治燥,十月初十日(指七月、八月等)应胃治和。”
可见,这里把五行与四季以及各月的阴阳消长都密切联系起来,而不是简单的对应或相克关系。并且以人体的脏腑功能来解释五行的性质,如春应肝而养生,因为春季阳气升发,利于疏泄,因此肝气顺畅,人体机能和自然界相符,则万物生长;夏季应心而育长,由于心火旺盛,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发育;长夏应脾而治理中土,此时气候湿热,适合农作物生长;秋应肺而养收,由于秋季凉气渐增,人体肺气开始收敛;冬应肾而养藏,冬季寒冷,利于营养物质的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