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属于五行的什么?

臧显璎臧显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礼记·月令》云,“孟春,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仲春,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虫羽,其音宫,律中南吕”;“季春,其帝颛顼,其神祝融,其虫甲,其音商,律中姑洗”; 按此记载,可以推算出每季的第一个月为该季的“建正之月”(即正月),而第二个月则为该季的“中立之月”第三个月则为该季的“建末之月”(即三月)。 又,《汉书·律历志》载,“凡冬至之日,律中林钟。阴在中,君子立身,应之时节也。其弦谓之太蔟,言阳气至此而始蔟也。仲春之日,律中南吕,阴阳平等,万物蕃昌。其弦谓之大蔟,言阳极盛之貌也。季春之日,律中金吕,阴阳渐微,一阳升腾于坤位之中,万物生长。其弦谓之夹锺,言阴阳和调而锺鼓之声相似也。”“太蔟”、“夹锺”,即指冬至立春春分三月的月中气。可见,古人把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分别称之为“建正(正月)”、“中立(二月)”、“建末(三月)”,每月的中气分别为“夏至”、“大暑”、“立秋”等等。

再结合五行与四季的关系:木,春季;火,夏季;金,秋季;水,冬季;土,长夏。可得出这样的结果: 春季:寅卯辰三月,木旺,属木。 夏季:巳午未三个月,火旺,属火。 秋季:申酉戌三个月,金旺,属金。 冬季:亥子丑三个月,水旺,属水。 长夏:戊己土司权,属土。 这里要强调一点的是,在五行相生中,有一个“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的称谓。其中,“长生”、“沐浴”等十二个字表示的是五行所居的环境;而后面的“病”、“死”等等则表示五行所处的状态。“长生”到“沐浴”表示五行所居环境的变化——由“有”到“无”,是逐步减弱的过程;而后面的“病”、“死”……则是指某一种五行处于过旺或者过衰的状况下,发生了病变或者死亡……也就是说,在五行相生相克的推演过程中,“长生”到“沐浴”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元素都处于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而后面的“病”、“死……”则是突然发生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具有突变的特点。所以,在中医理论中,常用“相生相克”来表示人体新陈代谢和精神活动的规律性。这一点是与五行学说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西丽春西丽春优质答主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的。它强调整体观念,描绘了不可分割的五大系统(木、火、土、金、水),这个系统不但表现在具有某一种元素属性的事物内部,而且贯穿于五大系统有机整体,在时间、空间上都是统一、连续整体,具有不可分性。

五行学说也涉及到宇宙生物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及疾病的预防等。“五行”,古已有“五材”、“五常”、“五德”等称,即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在古人的五行思想中,这五种物质及其衍化,构成了世界万物,它们存在着相生、相克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即相互资生、相互助长;克,即相互制约、相互节制。这种关系保持正常协调时,即“五行和谐”;若发生异常、失调时,则“五行相克”:木太过亢盛而乘土,则土不足;金不足而不足以制木,则木太过等等。这种理论运用到中医学中来,用以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断和治疗,于是中医的五行学便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一部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