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花结局谁?
《狱中花》又叫《花想容》,据传这是关荻花为了报复秦艽而写的,当然,也有人相信这就是秦艽自己写的。但是无论是谁写的,这都可以说明,自从有了“秦艽”这个人以来,她就背负着千古奇冤,多少年过去,仍然没有能够昭雪。
由于时间久远,关于秦艽的历史记载很少。据传,她又名季姜,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医学家之一,是医仙(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出自上古神农之世,居轩辕(陕西蓝田),从事医学,以治病济世为己任,人称“神农之女”。
《说文解字》载:“秦,茎也。从艹,从曰,日中天。”即天之正中为“日”,“日”即“秦”。因“秦”字的“日”字旁写在“艹”的上面,即“旬”。所以,“旬”及“秦”、“芩”都写作“从草,从曰”,其中,“草”指“草治病”,“曰”是“中医的诊断”。故《字林》中解释为“草治人病”。《本草拾遗》云:“俗传神农以旬遍历名山,于此采药,因歇于终南,医人病症,遂登仙去,故名秦。”
相传,公元前251年,有神医扁鹊为报孝妻病,路过蓝田县南阳村,寻得药草12株,复又绕道前往户县秦祖庙(一说祖庵)采药,并在户县为秦王采药治病,获效,秦王遂封邑于秦,这便是秦艽的始名。至今,在蓝田县南阳村仍保存着药王治病救人的“药王庙”,在户县祖庵镇还有着药王“修炼”的“药王洞”及“摘药台”,相传药王曾经在此处采药,并修炼得道成仙。宋代诗人苏东坡游历至此,观看药王的遗迹,写下了“昔在长安死,今为户祖仙”的著名诗句。
以上仅从药王扁鹊的故事以及秦艽名字的由来说明了秦艽与陕西的渊源;而从内容来看,《狱中花》又是一首情诗。元好问的《杜诗详解》卷二解释说:“花想容自谓,季吉姜尝以医见知秦王,而此诗所谓‘梦中君’者,盖谓秦王。”这里说“季姜尝以医见知秦王”,就是指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军攻破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虏获魏国王孙嬴朝及其宫中美女多人。其中,就有秦艽。从此,她开始了在秦王宫的生活。
至于她为何被秦王所掳,至今已无考。有一种说法是,秦王政欲以求生焚书坑儒,“史博士颇言老子书乡言者,乃于是时也”:当时秦政欲以求生焚书坑儒之际,博士官诸生中有“颇言老子书乡言者,乃于是时也”——也就是在这个非常时刻,秦艽通过说书唱歌的形式,借“老子之言”来指责、讽刺秦王政,并以此取得了成功。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的:“(《老子》三字)言甚美,天下共传闻。秦王后得《老子》,复行于世。”而与秦王所喜爱的“隐士”巴清(一作“巴贞”)联合,告发始皇“私捐资钱百万”助丧,借机使始皇“令严刑急法,益发秦奸,奸无所告”,使其在咸阳城内外掘地三尺,寻找“奸人”的罪证,最后迫使秦艽的父亲献出了自己的女儿,以平息“巴清告幸”而引起的宫廷纠纷。
当然,这些历史记载,都是“后人之臆说,难以征实”。至于《花想容》的具体内容,则“皆美秦王,使人不想归於咸阳,而欲依归之之意也”。通篇诗中,没有“恨别”、“思归”,只有对秦王的爱恋、向往与渴望“归於咸阳”,即“随君归於咸阳”,“宿卫咸林”、“留连待君”;“见君华饰,共歌西邸”;“侍宴高唐,中曲寄心”;“愿作庭兰,蒙春共茁”;“并吹鸣鹤,浮沉清池”;“愿持清绘,同题飞绮”等诗句。所以有人说《花想容》是秦艽的真实感情诗,“从诗中所写内容及用意来看,像是秦王女秦艽,被掳入秦王府所作。诗中除了奉承秦王外,没有别的意思,不是歌功,就是颂德,因而有人认为此诗系秦王请人代作,假托秦王女秦艽之名,以夸饰秦王之宏才和秦宫之美事。但从诗中看不出有任何寄托,并且,即使是秦王代作,也应让秦艽署名,似无须代作者假托一个虚无的名姓”。
但是,由于秦王“为天下君”的地位,使得这个“爱而不得”的痛苦更加突出,也使作品具有一种悲剧色彩,达到了比一般爱情诗更深沉、更有意义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