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字指什么生肖?
《说文》解“狄”字云:“周灭商,徙管叔于朝歌,诛纣子武庚。以殷献民,封康叔为卫君 。狄,北狄也。从大,从支。”原来如此!“狄”字从“大”、从“支”会意。那么,如何理解这个“狄”字呢?我猜想要解开这个谜团,必须了解如下几个知识点。
一、“狄”字的构形意义 当文字尚未被发明时,人们交流主要依靠打口哨或者手势。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会逐渐形成对词语的概念,并赋予这些概念一定形状的符号——这就是“构形义”。所以,每一个汉字其实都是表达一定的构形义的。 那么,“狄”字有哪些构形意义呢?
1.大地(大) 大地这个词很好理解。古人认为,天在上,地在下。而“狄”字从字形上看,上面的部件像“大”,下面的部件像“地”。所以说,“狄”字的第一层构形义就是表示大地的意思。
2.划分疆界(支) “狄”字第二个重要的构形义是表示区分与划分的意思。这一点可以从“支”字头下找到答案。 “支”的字形演变如下: 由上一部的字形演变可以看到,“支”的字形由两横变成了一竖,同时加上了声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支”本是一个表示用手肢解的意思,后来加上声旁表示声音的“支”是动词,没有了肢体,故去掉两横,变为“支”。 而“狄”字这一结构,正是取自“支”的表示区分的含义,即上下分开之意。
3.手持兵器(殳) “狄”字的第三层构形义是表示手持兵器的含义。这一点可以从“殳”的字形变化得到说明。 “殳”的字形演变如下: 可见,古文字的“殳”字下部是个“人”字,上面部分像一把刀,整个字形表示手拿武器之人。后来变为“又”字,意为手持。 由“又”加声旁组成新字,如“佑”“侑”等,都表达了手中拿着东西的意义。由此也可以看出,“狄”字第二层的构形义是由“攴”字变来的。
二、“狄”字的本义 根据以上分析,“狄”字的构形义可以表示为大、划分、手持兵器。那么它的本义当然也就跟这三个义项有关了。西周金文中“狄”字的用法就与其构形义密切相关。
1.表示外国或外族 周代封建制,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称为王国或中国;天子控制不到的地区分为藩国和夷狄。其中,东方的民族被称为夷,南方的民族被称为蛮,西方的民族被称为戎,北方的民族被称为狄。他们分别住在中原王朝的东、南、西、北部。 所以,古代文献中说到的狄,是指今天的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以及陕西北部一带的部落,属于今天的匈奴系统。
2.表示军队中的下级官职 当时,天子直接指挥的部队分禁卫军和后部之师。除这两部之外,由诸候国王指挥的国内驻屯军队和中军。天子授予诸候国王的军队指挥权,称之为“命将征伐”。这种任命,往往通过授给诸候国王象征性的礼器来表示。《礼记·曲礼》记载:“君赐食于国,祭先饭。”国君赏赐的食物叫做“饔饩”。国君赏赐给大臣的粮食叫“饔”,赏赐给士卒的粮食叫“饩”。“饔”和“饩”都有盛在器皿里的意思,所以在祭祀的时候,要给先人进上这些食品。
三、“狄”字的转义及现代汉语中的“狄”字 第一层转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字的形声特点越来越明显,表音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到了汉代,汉隶出现后,这种表音特点更加突出了。于是,“丁”声旁的字大量涌现。“狄”的第二层转义就是由“丁”引申出来的。
《礼记·檀弓下》篇有“君临臣,宾主之奠相越仪”的说法。孙希旦集释此句云:“凡奠,皆拜奠。……宾主未拜前,君已在位矣。其即未定,则主人之宾先拜;其既奠矣,而后拜之。”这段话中出现了两个带有“丁”的字——“奠”和“拜”。
《说文》中“拜”的文字形态如下: “拜”的“丁”声旁有两个,分别是“卑”和“巴”。这两个字的意思都比较特殊,而且和“拜”的本义无关。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拜”的本义绝不是表示“弯腰”的意思。我认为“拜”表示跪拜的意思是“狄”字第二层转义的来源。
第二层转义: 有了第一层转义的基础,我们再来看第二层转义就容易多了。“拜”的本义既然不是表示弯腰,那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最有可能的是表示双手拱合,然后上半身俯身下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要把双脚都靠近桌子的话,身体肯定会很难受,不可能长久保持这个姿势。而如果只是双手合拢,身体稍微向前屈,这样双脚可以离桌不远不近,身体感觉也会舒适一些。
“拜”字第二层转义来源于春秋战国时的“稽首”礼。这项礼仪规定,行礼时,双方要双手抱拳,举到头顶,然后缓缓下拜,头部也要随之慢慢挪动。整个动作,就像现在鞠躬敬礼的样子。这种礼仪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称呼“把东西交给别人时,双手捧上去”这个动作的“拜”字就是这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