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属于五行属什么颜色?
五行是古代阴阳家根据自然界中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演万物,解释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学说。 这种学说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在汉代开始受到国家政权的支持,成为了正统思想。
古人认为世界是由五色构成的,也就是由青、赤、黄、白、黑五色构成的。所以,五行也对应着五色——木色青色,火烧呈红色,水土滋润而含有黄色,金色白,黑色是水火交战而形成的。 所以中医有“望闻问切”四诊,其中“望”就是看人体的肤色形态等等,以判断疾病;建筑有“五行八卦”之说,人居住的环境要讲究五行生克的关系,等等。 在现代科学中,五行的概念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我国古代的科学家、发明家李时珍,就是基于五行的理论,创造了“五经辨证”的方法来研究病理,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的! 李时珍被称为“医中之圣”。他写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他提出“药能治病,因为有病之人气血不流通,药到了就能通其血气,病好了,所以药就有病了”,这个说法非常了不起。而且他的许多药物理论都基于五行的理论。 比如他说:“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肝属木。所以用药的时候,心火太旺,要用苦寒之心药来泻;脾胃有病,要辛温之类助之;肺金清肃之气不够,要用辛凉之品;肾水上泛,要用补肾之阴的药;肝经有热,要用清肝之药……这是五脏用药的大法。” 再比如,他在论述药物的升降沉浮时说到:“升者,阳中之阳也。浮者,阳中之阴也。沉者,阴中之阴也。降者,阴中之阳也。”把药物的性能归纳得非常好。
五行颜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概念,主要通过五种颜色来表达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五种性质。五行颜色为:青色(木)、赤色(火)、黄色(土)、白色(金)和黑色(水)。以下是对于五行的介绍,有需要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一)木的特性:“能变屈伸,善伸、能生”。在自然界中,木的代表是成材的乔木。木具有生发、条达、舒畅、能屈能伸的特性。
木气通于春,春天风和日丽,气候温暖宜人,草木开始发芽生长,生机勃勃。因此,把具有能动生发、向上、条达、舒畅等作用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二)火的特征是“炎上”,在自然界中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物质都归属火。
火气通于夏,夏天气候炎热,阳光直射,雨水充足,所以大地一派青翠繁茂,阳气宣畅。因此,把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为火。人体中温煦脏腑、蒸腾气血、温化水分、激发脏腑功能的阳气(气)也属火。
(三)土的特征是“稼穑、生化、受纳、承载”,在自然界中具有生化、承载、受纳和滋养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土。土气通于长夏,长夏季节大地湿润,利于各种农作物旺盛生长、果实成熟。因此,把具有生长、化育、受纳、承载的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于土。在人体中,脾胃与中焦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应归属于土。
(四)金的特征是“从革、肃杀、清洁”,在自然界中具有清洁、肃杀、收敛、沉降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金气通于秋,秋季气候清爽,暑去凉来,阴阳之气开始转变,正所谓秋风起、草木黄落,万物开始萧杀、收敛、归仓。因此,把具有清洁、肃杀、收敛、沉降等特性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人体内的骨骼、肌肉和身体各脏腑器官之坚、厚、密也属金。
(五)水的特征是“寒凉、滋润、向下、闭藏”,在自然界中凡是具有滋润、寒冷、下行、封闭、蓄藏等作用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水气通于冬,冬天阴凝于上、寒冰于下,大地严寒,河川冰冻,所以天气一派苍茫萧条,阳气闭藏于地下。因此,把凡是具有滋润、寒凉、闭藏、下行等作用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人体内血、津液和肾的精气,以及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柔软、润滑也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