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字五行到底属什么?
“水”。从字形上看,“充”字头为“氵”。古代有“六书”之说,即指汉字构成的方式有六种,其中一种叫做“形声”;而“形声”中有“音”与“形”的区分;“形”指的是文字的形状结构;“音”是指发音,古人认为字的读音是与字形紧密相关的。
所以,古代的“形声字”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形近字”,都是同一个意思——形状相似的字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冲、涌、舂”等字都属于“潮”的一部分了。它们都含有“水”,且与水有关的动作或状态。 而“超、初、村”等字则属于另外的字根,“超”有“走之”,意味着“行远走高飞”,自然与水的距离就远了;“初”和“村”都有“刀”,“初”是切割的意思,而“村”是刺的意思(如“锄禾日当午”的“锄”),这两种动作都与土地相关联而不是与水。 所以,古人造字是很讲究的,很多时候一个字对应一个事物并由此衍生出其他相关的事物。
当然,现代汉语中很多字已经脱离了原来的构字方式——“形声”变成了“形符+声符”或者“声符+形符”的组合了。比如“潮”中的“朝”,“早”等字。这已经是另一个话题了。 “水”是一个极有智慧的象形文字。它像水珠在流动,但实际上它的形状更接近于河流或大海。所以,中国古人用“水”作偏旁的时候是有严格控制的,只有一些表示水和与水有关的事物的字才使用“水”作为偏旁。
这个需要从文字学角度和五行学说中具体分析的。从文字学角度,充字的说文解字中有甲骨文,其中金文字形“从儿从皿”,就是“两儿入皿中”会意。在《康熙字典》和《中华大字典》中“充”字部首是儿,次首是皿。
从五行学说中来界定,涉及到五行生克归类的争议性问题上,通常从字义、字形、字音和次首等方面来综合论证的。
从字义中“用事物塞满”,可归类到土,土能承载万物;还有“抵”的意思,可归水,以水抵充其它五行的不足;从字形中“两儿入皿中”会意,可归类木,两儿代表火,木生火,火在木上,为上焰下木,被皿遮盖上,“覆水难收”有木克火的含义;从字音中“chong”(去声),发声从“口”,为金;从次首“皿”,可归水。因此,从声母和字义来看应该是金和土,字形上是木,从字音和次首应该是水。
那么对于五行生克归类矛盾,可从以下几种方式处理:
1、从字音和字义的“从儿从皿”来解释,“儿”字是生育的意思,生育是造化万物,归类五行之母为“土”,“儿”又是声母为“r”、“入”,符合“金”(j、q、x、ch、sh与y、r)的发音方式,可归类金,因此综合可将“儿”字归类为“土金”,即带金的土;“皿”的字意为“容纳”之“水”,水可“载”土。因此,整个字义可从“两儿入皿中”分析就是“水土合和”(水在下土在上),因此,音、义归“土”和“金”。字形上“上儿下皿”正好符合“上者为母(土金)、下者为子(水)”。
2、以字音和字义来归类,字形上存在生克矛盾时,从“字音和字义”为母“字形”为子的原则来处理,即从“字音和字义”优先考虑,字音和字义上有生克矛盾时,以“字义为母字音为子”来优先考虑。因此,可归类为土或金。
3、按古代音韵学家的研究,古代的母音分为五个部分,即牙音、舌音、喉音、唇音、齿音,正好五个母音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行。其中唇音为木,舌音为火,喉音为土,牙音为金,齿音为水。因此,“充”字发音为chong(去声,音属于“水”)。因此“充”字在声韵上归类“水”;从字形上“上儿下皿”符合“上者为母,下者为子”的关系,可从字音上为母,“两儿入皿中”归类为“水土合和”(水在下土在上),因此可归类为“土”。
综上所述,“充”字在五行归类上存在生克矛盾的争议中,通常归类为“土”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