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几次机遇?
宫君最佳答案
1、1978年到2003年,改革开放初期到加入WTO之前,这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35年。这期间市场开始开放,各种国有企业在市场上与国外企业竞争,同时由于政府干预市场的力度逐渐减弱,很多行业出现垄断,如电力、烟草等;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行业,如物流、贸易等。这一时期是国营企业(国企)与民营企业(私企)共同成长发展的阶段。 2、2004年至2012年,加入WTO后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时期。外资进入国内市场的步伐加快,外商投资产业政策放开,更多行业的外商投资限制被取消或放宽,外资通过股权投资和企业并购的方式进入中国,本土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与此同时,国内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出现亏损,一些效益好的国有企业获得政府支持,而效益差的国有企业则逐渐被淘汰或者被收购兼并。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国营企业成为了混合所有制企业,例如引进外资进行股权改造的和式改革,使很多国营企业成为了混合所有制的经济实体。
3、2012年至今,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创新”和“去产能”“去库存”“去库存”,部分过剩产能行业的国有企业出现亏损甚至破产,而一些具有核心技术的高端制造业的国有企业却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时,在金融去库存的大环境下,许多民营中小企业出现了融资难的问题,相反国有大型企业凭借其产业链条长、上下游带动能力强的优势,获得了银行信贷的支持,增强了自身的流动性,实现了快速增长。但这一阶段,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大多数领域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准入限制。
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经历了九十年代初乡镇企业改制、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及2000年下半年之后“非公经济36条”的出台所带来的三次成长契机。
乡镇企业改制为大量民营企业积累了原始资本。1990年前后,各地乡镇企业开始由“社队企业”改制为“乡(镇)企业”,并进而转变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私营企业或股份合作制企业,乡镇企业改制的过程造就了民营企业最早的创业者并为他们积累了原始资本,为以后民营经济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给数量可观的失业者提供了创业的机会。1997年下半年我国经济转入下行轨道开始通货紧缩并出现下岗职工,到1998年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达到900多万人。为解决下岗失业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广开就业门路”的政策,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申办私营企业,给予政策扶持,特别是从信贷、收费和场地等方面采取了扶持、照顾和鼓励的办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下岗职工“捧着‘铁饭碗’等安排”的被动状态,给数量可观的失业者提供了创业的机会,并进一步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非公经济36条”的出台为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环境。2002年下半年,党和政府为了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和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先后向各界人士广泛征求意见。“非公经济36条”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进一步打开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大门。2005年2月正式发布“非公经济36条”, 为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