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区块链了吗?
我来讲一个与区块链密切相关,但又很少被人关注的故事吧! 2015年1月,当时我在美国读PhD,有一天突然接到家里面打来的电话,说有人寄了份加急信件给我,请我一定抽空看一眼。 这封信是中科院软件所托人从西安转交的,信里有一张薄薄的纸,上面写着五个字:“欢迎回国创业”。
来信者正是我的导师杜春雷教授。 当时我正在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读博,专业是计算金融(Computational Finance)。这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随机控制、计量经济学、数值分析、优化理论等,除了随机控制之外,其他几门课的学习体验跟计算机、数学、经济专业的本科生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不过既然能拿到入学资格,我的专业能力还是得到大家认可的。 读博第一年结束的时候,我有幸获得了学院授予的博士奖学金(Full Tuition Scholarship)。
虽然学不到特别高精尖的知识,但是毕竟在顶级学府,身边的同学几乎都是本硕清北加中流985的绝顶聪明之人,跟他们一起学习的经历对我个人来说也是获益匪浅的。
我是从2006年开始在美国学习本科的,一直到2015年才回到国内。这段时间,刚好也是中国互联网崛起的时间。 2006年的时候,腾讯的市值大概等于阿里巴巴的5倍,百度相当于阿里市值的3.5倍,而亚马逊则比腾讯还值钱。
那时候在国内,说起互联网,大家想到的都是BATJ,而在国外,说起Google,Amazon这些公司,也几乎没有人知道腾讯和阿里,更不知道什么是JD(京东)、TMall(天猫)、Wish或者Snapchat。 我回国的时间是2015年1月,刚好赶上了千团大战的末班车,也在百度搜索引擎广告刚刚成为过去式。
这个时候,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已经吹起,大家一窝蜂地去做APP,好像不做个APP就没有资格进军互联网一样。 那个时候,我还属于比较传统(或者说落后)的人,因为还在坚持写文章,发论文。所以身边的朋友大都觉得我很“另类”——他们要么在做APP,要么已经跳槽去很火的互联网公司做了后端或者算法,而我做的内容不仅不赚钱,而且根本没人看——当然,这也是事实。 为了挣钱,我也做过APP,但始终不得其法,感觉没有找到做移动互联网的诀窍。终于,在挣扎了半年多之后,我把最后一个应用也下架了。 而此时,我认识的一位清华同学却跟我讲了另一个故事。
他的公司号称是做“泛娱乐”的,其实也就是做手游。
据说,这家公司手底下有上百人的研发部门,光是为了开发一个新游戏,就可能要投入上千万。 我这位同学告诉我,虽然腾讯网易等大厂的手游也不愁卖,但真正赚钱的却是那些小众游戏,比如某剑的IP就价值上亿。
后来,因为我工作的关系,我又认识了更多做内容、做小程序和AI的朋友。听说某站最近又拿到了软银等的巨额投资,而某音乐也准备赴海外上市了。 回头看来,不管是2015年的我,还是现在回来看过去的我,都有点唏嘘。
时光如奔涌向前,无人能够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