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投基建?
美国是“以工代赈”,中国是“以政代赈”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为了拯救经济,曾经大撒钱,发钱给民众,当时美国的财政收入超过GDP的三分之一;同时美联储把利率调到接近零的水平,还大量买国债,给市场提供流动性。 这是一种直接发钱的救济办法,好处是不通过税收,因此对政府财力要求不高,但坏处是会导致民众养成高消费的习惯,从而难以彻底脱贫。 中国这一次抗疫,也是发钱,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但是有条件,要企业用来扩大再生产,而不是发完之后这些中小企业依然我行我素,该干嘛就干嘛。所以这种方式比美国那种直接发钱的方式要好很多。 但不管是美国的那种方式还是中国的这种方式,都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下行的问题。
今年初以来,虽然国际上有很多声音,比如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就说中国在应对疫情时创造了新的货币模式(原文中文翻译叫非常规货币政策),但客观地说,这种新模式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在特殊的国际关系和国内环境下形成的。 首先,国际环境上,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受疫情冲击,自顾不暇;政治上,特朗普当政,对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台湾问题;
其次,国内环境上,改革开放40年来,物质基础已经相当雄厚,具备实施大规模救助的经济实力;而且由于市场经济改革不到位,行政和市场的关系没有理清,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因此政府的调控手段比较灵活,不需要像西方那样,通过加税等间接手段来筹措资金;
从历史来看,建国初期我们也曾通过发钞的方式来应对灾年,如三反五反、大跃进,但那一次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挽救农业的危局,于是发生了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 从当前的国际环境看,能直接动用的是我们的金融主权,于是央行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只要不影响长远信用,短期少量滥发钞票并没有太大关系。何况这次发行的钞票只是流动资金,是用债去置换企业的流动性,实际上社会上的货币总量并没有什么增加。当然,如果将来经济依旧低迷,这个游戏终归是要玩不下去的。那时或许才是真正考验执政智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