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行教育?
“五”是古代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数字之一,与阴阳一样,是古人对宇宙万物分类的方法。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的典籍《尚书·金滕》中。它认为自然界由六种物质组成:水、火、木、金、土、气(风),并赋予这六种物资以五种属性: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润土。《黄帝内经》继承了这种理论,并在中医临床上得到应用。
西汉初年,五行被用于说明社会关系。《礼记·月令》中把十二月与五行相配,而《周礼》则用五行来区分诸侯的大小:“天子之田方百里;诸侯五十里;卿大夫四十里;士十里。”东汉班固在著述唐代学者孔颖达解释《周礼》时提到:“故天子之宫方三百里,千里国都,其外五百里京邑,四百里侯城,三十里乡,十里有闾,五里始有家。”这里“方圆百里”的天子之城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首都或者说京城;五百里之外的京邑其实就是现在的省会;四百里的候城则是现在的地级市;三十里乡的乡治所在现在的镇;十里为闾的闾治所就是现在的村;而五里的家就是一个聚居点,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自然村了。
宋元以后,五行逐渐用于指称五个方向,并且沿用至今。而在中医界,五行理论仍在沿用。不过它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古代的范畴,而是成了现代中医学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