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俗五行?
现代中国流行的五行的说法,来源于《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等古代中医理论著作中有关五行的记载和论述。 《黄帝内经》对五行是这样解释的: 金木水火土,是自然界五种基本元素或物质形态; 四季(春夏秋冬天)是自然界五种基本现象; 五方(东西南北中)是自然界的五个方位; 五时(春夏长夏秋冬)是自然界五种季节; 五气是指自然界五种气象; 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 五官是眼耳口鼻身; 五情是指喜怒忧伤恐爱; 五志是指喜怒悲思恐; 五液是指泪汗唾涎津涕; 五劳是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五害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这些都不是直接讲五行,但都是五行的推衍和派生,由此可以看出古人把五行看得非常重要。 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它是天人相应的理论基础之一。 “天人相应”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 中国古代的先贤们认为人的身体结构、生理活动和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互相影响,彼此感应。因此,人体脏腑的组织结构、生理活动规律以及病理变化特点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相互适应也相互制约着。 所以人应该顺应大自然来作息生活,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 在“天人相应”的理论指导下,中医通过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建立了中医的病因学说、治疗原则及养生防病方法等一系列学术思想,成为指导中医学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
那么为什么五行可以概括天地间的一切奥妙呢? 因为这五种元素的特性是最基础的元素属性,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生生不息。而这五种属性的变化组合衍生出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所以用五行来阐释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和研究这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的神秘力量,希望以此来了解自然、征服自然、战胜疾病乃至主宰人生。于是乎就有了现在流行的中国式的五行:金、木、水、火、土。 这几个字其实很好理解也很好记。比如“金”字就是两边一弯钩,中间一竖横,很形象地表现了金属的特性——质地坚硬,容易折断。又比如“木”字上面是一横,下面是两横竖相接而成的一根柱状体,一看就知道这是树木的形象。
在古人的眼里,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而世界万事万物的性质都受到这五种元素的影响并与之相适应。例如人体的五脏分别对应五行: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脾属土,肾属水。五脏六腑在人体中的位置,刚好与自然界相对应:心居胸中如日下,肝寄胁下象木叶之曲直,肺气上通于天,故如秋金肃杀之气,脾气主四布运化,则如四季土,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犹如大地载万物而使生不遗……”这就是五行理论应用于人体,解释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