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属什么五行属性?
“五行”,是中医理论中,概括了万事万物的五个基本物质、能量或状态。金、木、水、火、土——这看似简单的五个字,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意味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五行学说是华夏先民通过观察万事万物而总结出的经典学说之一,其影响深远,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文明史。
中医学就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长期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汉书·艺文志》指出:“上古医书,有《上经》、《下经》,黄帝、岐伯之辈所作,大至天地阴阳,小至经络穴位,无所不包。” 古人将世界万物归为五种类型,并以此作为认识世界的理论框架及指导原则。它渗透到了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连医学也不能例外。
在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活动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五行”的身影。 自然界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人体也有五脏金木水火土,自然界天南地北西东中,人体也有五脏六腑高低胖瘦等,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纳到五行的范畴。
在针灸临床上,常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安排穴位的取穴数和治疗先后顺序。如治脾病,往往先取胰脏(五行归属为土)的穴位,再配胃(土)、肠(土)等相关脏腑的穴位;若治心脏病,通常先取心脏(火)及其相关的穴位,然后再补肺气(金)、助正气(阳),祛瘀通脉等。又如治热证,要先泻小肠(火)、大肠(火),再清心火;治寒症,要温肾壮阳,补命门之火。这种按五行顺序治疗的方法,被称为“五行针法”。 在中成药、中药方剂中也常用五行搭配的原则,来筛选药物组方。以治疗肝病为例,常选柴胡(木)、桂枝(火)、茯苓(土)、白术(土)、生姜(水),配伍使用。又例如治肾病,多采用茯苓(土)、猪苓(水)、泽泻(水)、肉桂(火)、丹皮(木)等药为主组成方剂。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也有讲究,一般应“先煎”“后下”“包煎”等,也都是按照五行生克原理进行设计的。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五行学说对人体功能的影响。197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生理学家洛兰·奥克斯利用心电图机监测青年学生的心电图,发现当他们思考“木”“火”“土”“金”“水”这几个汉字时,其心电图显示心率的变化各有不同。当年轻人思考“木”这个汉字时,心率变化最大;思考“火”字次之;再次是“土”字;“金”字和“水”字所对应的心率变化则不大。
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木”“火”“土”“金”“水中”分别对应肝胆脾胃肾,而每个器官都掌管人体不同的功能,它们的强弱都影响到整体机能。从这一角度来说,研究五行与疾病的关系,的确能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和预防疾病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