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醴陵有什么景点?
在很久以前,有一对老夫妻无儿无女,靠种田为生。一天他们在田里干活,忽然天上掉下一个石蛋落在田中,老妇人拾起一看,觉得好玩就把它放在手中玩,谁知她越玩越觉有趣,于是就用它做了一顶帽子戴在头上。老翁回家后见妻子头上的石帽十分奇怪,就拾起来用井水洗了洗,想把它取下来,岂料竟取不下来了。老翁又取来斧子想把石头砍开,但怎么也砍不开这顶帽子。这时,老夫妇俩突然醒悟到这是神仙的法宝,便把它的形状画出来让人去烧制 人们按照老夫妇画的图样开始烧制陶器,可是总是烧制不出来。最后他们决定请一位擅长美术的匠人帮忙。这位匠人对老夫妇说:“我需要你们的头发和指甲作为原料,你们可愿意吗?”老夫妇爽快地答应了。
匠人得到材料和工具后,就开始制作。他先把老妇人的头发、指甲和石蛋一起放进釉子里煮,然后又加进些草木灰调匀备用。接着他又用这些材料做成泥坯。等到上釉时他却不用普通方法,而是将石蛋全部敲碎放入釉里调成糊状再涂满整个瓷胚。这样烧制出来的瓷器不仅色泽鲜艳,而且具有独特的风格。从此,这种以老妇人头骨制成的陶瓷器就流传下来了。 因为这个传说,故得名“醴陵官窑”;
因为其是官窑中的代表,故而也称"中国官窑" 所以一般我们说的醴陵瓷都指的这个醴陵市,而说到其他两个名词,一个是醴陵县,一个是醴陵市的话就要分别说了:
一.古代历史沿革:
古为湘州之地,周朝属罗、邵国,秦属长沙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设醴陵县,县治设在今东乡大障一带(因“水绕山环如醴酒之坛”而得名),隶属长沙郡。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于今醴陵北境设置攸阳县。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将原属攸县的茶陵、安仁等6个乡划出,另置茶陵郡,辖醴陵县,并将县治迁至今址。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十年(433 ),改属衡州,并曾一度撤销。南齐永明元年 (483 )复置。梁武帝天监六年(507 年)移县治于今孙家坪附近,陈武帝永定二年(558 )又徙回旧治。隋文帝开皇九年 (589 ),撤消醴陵县并入攸县,炀帝大业十三年(617 年)再度恢复醴陵县建制,同时将茶陵郡改为茶陵州。唐朝初年,改茶陵州为茶陵县,属长沙郡,醴陵县仍属之。至唐睿宗景云元年(七百零六年)醴陵县始称醴陵,此后一直沿用此名至今未变。五代十国时期,先后隶属岳州岳州和潭州长沙府。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设立醴陵县巡检司,隶属于长沙府,县治仍在今址。南宋宝庆三年(1227 年),醴陵县升为醴陵州。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 年),再降为醴陵县,隶属天临路。明朝洪武元年(1368 ),降醴陵县为醴陵县,隶属湖广布政司宝庆府,县治不变。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 年),醴陵县隶衡永郴桂道宝庆府。中华民国元年 (1912 年),废道制,醴陵县直属湖南省政府。国民政府成立初期,行政区划基本沿用清制。
二.近代地理变化
民国十五年九月五日(一九二六•九五)湖南省政府以醴陵城地势低洼,易受水患威胁为由,决定迁县治于枫林市(今醴陵市长宁街地段)。十二月,省政府电令醴陵县政府筹迁新治事宜。翌年初即着手兴建,至同年八月基本完成。民国十八年二月十六日(一九二七•二•一八),正式举行迁县治典礼,同日醴陵县署迁入枫林市办公。
三.现代行政划分
现今行政区域划分为全市下辖五个街道、十九个镇:
四.旅游景点
渌江书院——位于醴陵城北渌江之畔,始建于宋代。
李立三故居 ——位于李立三故里李立三人杰乡立三村,占地面积41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
左权故居 ——由正屋、横堂屋组成,左右各有一厢房,均为砖木结构建筑,正屋左侧还有一座土砖结构的柴房。故居四周均为稻田,距左权墓约一公里。
左权纪念馆 ——坐落在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城北古邑坊巷境内。占地4万多平方米,坐北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