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如何扶贫?
扶贫,一直是我国的国策。然而,银行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大部分人都觉得银行是坐着数钱的,并不会和艰苦、贫穷的地域有瓜葛。
其实不然,为了配合国家的扶贫政策和帮助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各大银行也使出了浑身解数,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积极支持国家开发贫困地区,做好金融扶贫这一重要工作。下面看看各大银行是怎么做的?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包括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多家银行,已披露的涉及“扶贫 ”的二级部门高达108个,“扶贫”相关会议869场。
在具体行动上,各家银行也是各显其能。“我们联合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探索‘银行 慈善’扶贫新模式;与南京市栖霞区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开展‘银行 保险’扶贫;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合作,通过保险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形式开展帮扶工作。”中国工商银行为记者举例说。
不过,具体到投资、贷款等领域,银行在支持“扶贫”项目时,则表现相对谨慎。“在投资领域,我们支持‘扶贫’项目,但并不优先;在信贷领域,我们更注重项目本身的情况,而非‘扶贫’身份。”中国建设银行投资银行部项目总监陈洪斌表示。
虽然各大银行已经尽力在积极配合国家“扶贫”政策,但仍旧存在不少阻力:包括资金不到位,项目进度跟不上;地方政府部门在执行过程中有优亲厚友、利益输送等现象;银行对“扶贫”相关产业的投入后,存在贷后缺乏监管、后续孵化能力差等问题。
对此,陈洪斌提出,把“扶贫”资金纳入各级政府“扶贫”计划,对资金的流向做出强制规定;出台更明确的评级和授信标准;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扶贫”领域;借鉴国际经验,将“扶贫”产业的投资重点转向人力资本;搭建“扶贫”产业孵化平台等。
“扶贫”,不可能一撮而就,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此,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郭旭强表达了他的担忧,“考虑到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等因素,对扶贫项目可能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当前,一些银行已经采取了与扶贫相关部门或机构合作的方式,但是否能形成机制和体系的稳定安排还需要观察。总之,商业机构对于扶贫项目的投资还是需要更大的风险补偿,以及更有吸引力的收益预期。”
怎样更好解决银行“畏贫”的问题呢?在郭旭强看来,“可以考虑建立地方政府和银行之间的信用分担机制,银行可以通过购买地方政府或者相关部门的信用保险等方式,分担相关风险。同时,可以探索以地方政府或者相关部门的土地和房产等资产进行抵押,融资用于‘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