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如何去小学化?
最近,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各地落实“双减”政策进行量化考核。 《指南》共36条,围绕素质教育要求,从学校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专业水平、学生全面发展等四个方面明确评价标准。其中,特别指出学校要严控考试次数,不得布置课后作业;健全质量监测机制,严格监控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
在“双减”背景下,《指南》的颁布实施意义深远。它从根源上改变了教育评价体系,对促进义务教育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随着《指南》的落地,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提质”将真正得到保障。 “小学化”现象会由此大幅减少。 一直以来,“小学化”现象普遍存在,即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提前教授小学阶段的知识,以完成小学升学率指标,同时给予孩子超前、过快的学习负担。
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而且由于提前学习了小学阶段的课程,当学生进入小学后反而不会自主地学习新知,缺乏学习能力与习惯,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 《指南》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要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要把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身心健康水平、艺术体育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同时,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倾向,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可见,《指南》为构建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它将推动各地回归教育的初心,让教育回归到校园本身。 那么,学校在落实《指南》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保证。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行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五、深化教育改革,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为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生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