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如何投资?
制造业的投资主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资金的规模(多少资金可用来投资项目),另一个是投资的结构(指资金如何分配)。 资金规模好办,钱到位了就可以开始投资。但是资金的配置就复杂得多了,因为涉及到每个项目的风险、收益和预期。如果风险承受能力较低,那就会选择安全性较高的项目进行投资,这类项目的收益率一般比较低;而如果风险承受能力较高,则会选择收益率高的项目进行投资,当然也要承担更高的风险。
其实无论哪种类型的投资者,都同时具有风险偏好和风险厌恶,只是两者偏好的程度不同而已。对于投资者来说,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应该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尽量将风险控制在个人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对于制造业的投资者而言,在具体投资时,首先应该评估自己的资金规模,然后结合投资期限、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期收益等指标来配置资产。 从长远来看,制造业的资产可以根据其生命周期分为四大类:发展期、扩张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不同的阶段,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特征有所不同,因此对应的资产配置也需要进行调整。 以某家电企业为例,当该企业处于产品研发阶段时,可以优先考虑股权型融资工具如 IPO、可转债等进行融资,以实现产能扩大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当进入产品销售高峰期时,可以采用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方式获取资金,提高资本效率;而到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由于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此时可以考虑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融通资金,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
除了关注资金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安排以外,制造业投资者还应注意各资金渠道间的搭配问题。因为不同的资金渠道来源其约束条件和风险特征存在着显著差异,如果搭配不当,可能反而会增加资金使用的困难并增加不必要的损失。例如对于一些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行业和企业,可以通过债权债务的合理安排以及综合使用银行授信、融资租赁、信托计划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难题;而对于那些现金流稳定但缺乏优质项目资源的企业,则可以通过发行债券、信托计划等方式募集资金用于项目投资或并购。通过合理的资金渠道搭配,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满足企业和行业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