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鲜”字是一个会意形声字,《说文》中记为“鮮,魚名。从鱼,音贤。”“鲜”字的本义即指鱼肉。《汉书·司马相如传》中有“脍炙炰烋於行厨”一句,这里的“烋”即是“鲜”字。说明在汉代,“鲜”字指代的是未做熟而味道鲜嫩的鱼肉。 “鲜”字由本义“鱼”字引申出来表示“新杀的(禽兽)肉”之义。《礼记·月令》中提到“孟春,鸡始乳;仲春,鹊始巢……是月也,毋竭川泽,毋焚山林,毋妄杀人。”其中的“鸡乳”“鹊巢”均指的是“鸟孵卵”,而“人毋妄杀人”则与“不斩首、不炮烙”相对,表明此时“人”杀生的对象仅限于“新杀的鸟和兽”。
“鲜”字又进一步假借指“新鲜”“鲜活”之意。这一意思现在最常用的词语就是“鲜味”了。 至于“香水”一词中的“香”和“鲜”,其实指的是一种东西——鲜花的味道。因为花之所以香,是因为花瓣中含有芳香物质的油脂腺体的存在。这种脂腺经过分解会产生具有香味和挥发性物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香”。不过这些具有香味的物质很容易挥发消失,所以需要不断采摘花朵并进行浸泡来提取,否则香味很快就散失了。这里所谓的“浸”其实就是“鲜”的意思,指刚刚从树上摘下的嫩叶、刚刚采摘的鲜花等。
在五行中,“木”字的属性一般是生长、条达、升发、舒畅等,而“水”的属性一般是寒冷、向下流动、沉着等。中医五行学说主要是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规律,来概括宇宙万物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在中医学中,又将其用以阐释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生理病理变化情况,并用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五行学说把人体的一切组织和脏腑都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之中,以说明其生理、病理的相互影响和传变规律。
在中医学中,通常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分别归属于肝、心、脾、肺、肾五个脏腑。每一脏腑除了有其本身的特殊功能外,还有其生理上的“所胜”和“所不胜”,以维系生理上的平衡。如肝之气能条达,所以胜于肺金而“不胜”于心火。这样,在五个脏腑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所谓相生,即相互资助,互相促进。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为肝木生心火(木能生火),心火生脾土(火能生土),脾土生肺金(土能生金),肺金生肾水(金能生水),肾水生肝木(水能涵木);所谓相克,即相互制约,互相排抑。五脏之间的相克关系为肝木克脾土(木克土),脾土克肾水(土克水),肾水克心火(水克火),心火克肺金(火克金),肺金克肝木(金克木)。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持续;没有克,事物就没有条理和约束。只有相生,没有相克,则发生无政府主义;只有相克,没有相生,则发生专制主义。因此,相生和相克是对立统一的两个侧面,是一个既矛盾又协调的过程及结果。从相生来说,事物的平衡,是生我、我生两者保持同步同幅。从相克来说,事物的平衡,是克我、我克两者保持同步同幅。所以,只要保持着生我与我生、克我与我克的同步同幅规律,则表明事物维持着生理平衡状态。如果上述现象出现不同步或不同幅,则表明事物维持着生理平衡态。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除了相生和相克规律外,还有相生和相克两大规律的异常变化。
相生异常可分为:过行和不及两种。过行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使生它的一行显得不足。不及则是指五行中一行不足,使生它的一行亢盛。相克异常可分为:反侮和抑亢两种。反侮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使克它的一行更见亢盛。抑亢是指五行中一行不足,使克它的一行更见不足。临床上最常引起五行学说异常变化的致病因素就是“五邪”,即风、寒、湿、燥、火。“五邪”既是致病因素,又是五脏病变的病势趋向。“五邪”致病,不仅可以直接伤及五脏(如风伤肝、寒伤肺、湿伤脾、燥伤胃、火伤心),而且还会因“邪气淫泆,各变有素”的“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而影响到其他的脏腑。总之,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与哲学的五行学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中医学的五行学说受哲学五行学说的启示而发展起来的。但是,哲学的五行学说所揭示的仅仅是宇宙万物间的宏观规律,而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所揭示的是人体脏腑组织间的生理病理规律和“五邪”侵入人体的病变规律。因此,哲学的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并不是万能的,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也不能用以概括整个物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