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吃什么生肖?
我虽然没看过,但就“咳嗽”二字的古代中医文献来看,应该属于古人认为的“外感风热”类疾病。所以,治疗原则应该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内经·五运行大论》有言,“南风温暖,生长化收藏,皆受南方火热之气,病多高热、神昏、谵妄等,属阳盛热极之证;”又云,“北方寒冷,寒气伤形,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人有病。其病在皮毛,名曰伤寒。”“清”通“静”,意为寒邪伤形,人体腠理闭塞,阳气不得舒展,身体发凉,出现咳嗽、痰液清稀的症状。
《黄帝内经·刺法篇》载,“病生于风寒湿热之时,死于阴阳不可知者,何也?曰:人之生也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此处指出了风寒湿热的病机,以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汉代医圣张仲景著《伤寒论》,其中对于“咳嗽”病症的论述集中在“太阳病”章节。书中提到,如果患者身热汗出,头痛鼻塞,咳嗽痰黏,可选用麻黄汤加减进行治疗。若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胀痛,咳嗽痰清稀量多,则应用桂枝汤加大枣生姜益气温中,发汗解表。 另外,《伤寒论》中还有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方剂,对风寒袭表引起的咳嗽痰多症状疗效显著。
宋朝时期,医学大家王惟一著《局方》,其中对于药物使用的分类以五行配五气来进行归纳,奠定了中药方剂学的基础。其中,对于温热病中的咳嗽之症,提出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原则,用意在于说明治疗此类病证的药物剂量宜小不宜大,药味宜少不宜多。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善治肺气之咳,方可得愈”,可见当时人们已经发现了肺部疾病与咳嗽之间的密切关联。
现代医家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了许多用于治疗“风热犯肺”的药方。例如北京同仁堂生产的“感冒清热颗粒”,其组成为薄荷叶、紫苏叶、桔梗、苦杏仁、防风、柴胡、黄芩、葛根、生姜、大枣、当归,适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头痛、发热、恶风、畏寒、四肢酸痛、全身乏力、咳嗽痰黄等症。上海雷允上的“六神丸”,云南白药的“鼻炎康片”,四川峨嵋山的“金嗓子喉宝”,都是著名的中成药,对缓解由风热导致的咳嗽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