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业绩都有什么区别?
1、首先,从利润表的表面数据看,净利润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肯定是不如预期多的;其次,每股收益(EPS)也是不及预期的,甚至出现了亏损。 这些都是非常直观且容易理解的,属于报表的实质内容,也即财务报表到底说了企业什么。
2、然后,我们进一步分析造成这些结果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 通过对比发现,虽然收入和成本都是比上年少了,但是由于费用的增加远远大于收入的减少,所以造成了成本的上升,而费用的上升又导致了利润的下滑。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费用增加到底是因为那些项目造成的。 由此我们发现管理费用的增长是造成费用上升的直接原因。而管理费用又是包括很多项目的,我们没法去了解具体每个项目的发生情况。
这时我们就需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在报告期内有没有进行比较大的管理活动或者说是没有产生效果的管理行为,这部分管理费用是否真的发生了呢?答案肯定是没有!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企业的费用其实是多报了的,管理费用的实际发生应该小于计提前提好了的费用。也就是说本期的利润实际上是被这些多报的费用给挤占了,所以我们让费用归回合理的位置,那么就可以得到本期真正应当有的利润。
3、最后,我们来审视一下企业报表背后的经营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注意到这样一条信息:“公司于报告期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759万元”。 通过阅读财务报表我们知道,公司的存货账面价值本是1859万,而经过计提跌价之后变为1100万,减少了759万。而同样在报告期间,由于销售减少,库存商品也就相应减少,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此时应当结转的销售成本其实并没有实际发生,或者说并没有全部发生,因为多报的费用本身就包含了对应成本的内容。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将多报的费用还原回去,相应的成本也会随之下降,从而令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得以降低并重新回到合理的轨道上来。
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等,通常来说,其他业务收入占比很小,营业收入的金额主要由主营业务构成。所以对于那些主营业务突出的公司,营业收入与主营业务收入的差异很小,可以近似的理解为主营业务收入。而对某些业务构成复杂,投资收益、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处置收益或营业外收支对利润影响较大的公司,净利润指标不能全面地反映公司实际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成果。营业收入增长率较高的公司,也更具有活力与成长性。
归母净利润即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是指合并财务报表中可供母公司股东分配的净利润,不包含子公司中少数股东享有的份额。合并报表中归母净利润的计算为:子公司的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归母净利润。因此,对于存在子公司且有少数股东权益的公司(比如银行、建筑工程、消费等等具有重资产属性或并购行为的公司),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与净利润有一定差异;而绝大多数不存在子公司的A股上市公司不涉及少数股东损益,归母净利润和净利润相同,可以不作区分。
扣非净利润即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是对归母净利润指标的进一步细化,通过去除经常性经营行为之外的收益影响,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自身的核心盈利能力及成长性。通常非经常性损益主要包括处置非流动资产、政府补助、税收影响、持有待售的处置组相关资产、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关的或有事项、债务重组等一次性或偶发性损益,这些损益是不具有持续性的,如果净利润中非经常性损益占比较高,那么该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水分则比较大。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指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它可以反映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是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二者之间经常存在很大差异,投资者需要对二者之间的差额进行了解并分析原因。此外,企业长期在经营、投资活动中大额流出资金,也极易引发流动性和偿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