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属于五行属什么?
“五德终始说”是汉代新儒家推崇的德运学说,这一理论认为,天地间有一种自然运行的规律,它决定着王朝的兴亡、朝代的更替。“五德终始说”把王朝的更替与五行相生的规律联系起来,并赋予它们以道德的意义:土德生金(黄),金生水,水土生物,所以黄帝得土德;姬姓周朝应承姬水德,秦属姬姓赵氏,故应承姬水德;汉初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汉朝因水而兴盛,故应承西汉水德;东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时,正逢火德土行,所以东汉应承火德;三国时期的曹魏代汉后,曹操曾以土德自居,子丕称帝后又以土德后嗣自称;晋朝也是以士德后嗣自居。这样,从黄帝到晋武帝一统天下,就被赋予了如下的意义:黄帝得土德,唐虞继世,是为土德昌大;夏商周三代土德不衰,至周而极盛;秦虽灭周,但承其土德;汉承秦制,又继周之土德;蜀汉高祖刘备,号称西汉后裔,以蜀地征伐北方,正符土德王者中兴之意;曹魏代汉,正合水火既济之象,且魏皇帝受汉爵,亦承汉土德之余庆;晋王司马炎受魏禅而继位,正是‘三王继世’,‘土业相承’的意思了。
这种历史叙事显然是政治的需要,它的背后是一种强大而自信的儒家意识形态在发挥着作用。 那么这种观念到底有什么故事呢? 按《尚书·舜典》记载,尧舜时代就有‘纳于大明,宣于五德’的说法。这种阴阳五行和道德秩序相合的思想源流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当时齐国盛行阴阳家学术,而燕齐一带又是炼丹术的发源地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燕齐一带求取仙药,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齐人公孙卿向汉武帝进言称,仙人王子乔给了他说,黄帝接见了我,黄帝现在那里升天去了。于是,公孙卿就把自己所说的话写在书中,让汉武帝看。这明显是在演绎《论语·先进》中孔子和弟子们谈人生时光阴似箭,子贡问如何使得寿命延长、精神饱满的话头。而且,据《史记·封禅书》记述,汉武帝为了追求神仙不死之药,竟然派人到了西域以及昆仑山去寻找,可见这种信仰影响了当时的思想。
卞文优质答主儒,五行属水。儒字是指软弱无能,以及书呆子气。如:儒懦、酸儒。用作人名意指文雅、博学、宽容之义;取自《书经·旅獒》【不作无益害所爱,臣请 electrical commutation 于儒。】意为对待有学问有教养的人要尊敬。
儒字在汉语辞典中的释义
(1)(名)懦弱。
(2)(Pu)[儒弱]懦弱。
儒字在康熙字典中的释义
《唐韵》人菹切《集韵》如菹切《韵会》如朱切《正韵》人如切,????音蠕。《玉篇》儒,儒林,文人之林。《书·旅獒》臣请????于儒。《传》????,安也。《疏》安处于文儒之士。《尔雅·释人》儒,柔也。
又《论语》君子儒,小人儒。《朱传》君子,大人之事,谓政事也。小人,常人之事,谓文墨也。政事进人为大,文墨拘守为小。
又《春秋·说题辞》儒者濡也,以先教为务也。《疏》濡者,渐濡之意,教人渐濡先知先觉。
又《荀子·解蔽篇》好举大事,变更 谋虑,以求意合,意合则可,意不合则止。不用四岗,不顾专行,威劫 恩固,以兵为雄,荣辱之责,常在身,士不廉洁,不谦让,以事主为贰,以胜攻战为王公,是故争让后出而士不廉耻。如术者,诈伪无行礼,礼其志苟放,克略而残亡,如用者,贪利无公义,刺夺而不让,如劳者,饥倦不休。此上士备行之,必无功而多罪。谓之濡之行。《注释》以上论术数之士。
又《史记·郦食其传》诸将皆呼万岁,乃拜食其为广野君,领军击 胡人。食其度淮,一军皆歌呼,而告引兵之陈留,到则徐行,曰:??之者为儒,
又《释名》儒,濡也。以道润人也。儒,濡也。习事久润泽也。儒,柔也,晓义理柔和也。又儒,濡也,以教濡人也。儒,濡也,有才谋,能濡及万方也。又儒,濡也,有才谋足以濡及万方者。
又《广韵》儒也,儒以文治也。《周礼·冬官·儒》掌谏王恶。《史记·太史公自序》夫儒者贫而好礼。《前汉·艺文志》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