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五行代表什么?
《黄帝内经》中讲到“五脏者,金木水火土也;形如圆,谓之天;色象五行,谓之地”。 这里的“天”“地”在中医中分别象征了上焦和下焦。而上焦属肺,下焦属肾。因此五色中的赤白黑黄绿,就对应了心肺肝肾脾,而骨对应的正是肝和肾两个器官。所以骨的颜色也就有了“青黑红黄白”五种基本色调。 而这五色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五脏病的表现形式和过程。例如“色青”,可能是肝气不舒引起的,此时调节情志就可恢复,属于良性病变;如果青色加重,变成“色黑”,那就是肾虚的表现,需要补肾气、温肾阳才能恢复。
不过我们观察自然界的时候,往往没有这么单纯的情况存在。因为自然界的颜色是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有“晨红夕紫”的说法——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大地开始泛起红色,这是阳气发动的象征;而当太阳下山时,天空就会变成紫色,这正是阴盛阳微的体现。所以我们的五官九窍(鼻口眼耳)也是有“晨红夕紫”的变化规律的。 我们的皮肤还有“燥湿润滑”的区别,其实这就和舌苔的“薄厚干湿”一样,是人体阴阳虚实的外在表现。
既然皮外有如此丰富的信息,那么经络当然更是信息繁杂了。但其中也有规律可寻。例如“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这条经所在位置及其周围的脏腑器官,都是要重点保养照顾的对象。又如“内虚外实,上下相应”——身体内部亏虚,外在的肢体就会显得旺盛,这时只要调动身体的内部能量,同时补充人体的消耗,就可以实现肌肉和筋骨的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