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农历是丁酉年吗?
农历和阴历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怎么好比较。 农历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农历,是在阳历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也叫阴阳合历。这种合历以月球圆缺变化为周期,即朔望月,一个月相周期约为29.53天和4周零13小时25分;同时以地球公转轨道为参照系,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中国农历是把每个月分成上中下浣(或上中下旬),每个月有30天、31天或者29天,闰月则多几天。农历每年固定第一天(初一),而每月第一天(朔)有可能在农历的任何一天。这样农历就可以和公历基本同步了,因为每年的第1个月几乎都是在公历元月的前后。但农历一年与公历一年完全重合只有近80%的概率(其中闰月年份概率接近50%),也就是说农历大半年时间总是比公历大半年时间早或多,这就会造成农历新年比公历新年早或多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农历岁差”。
当然,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农历的月亮周期和公历的节气没有保持严格的对应关系。 中国古代没有气(℃)的概念,温度测量手段也比较落后,因此二十四节气中除了处暑、白露、霜降、小雪和大雪这五个带“露”“霜”“雪”的节气反映的是物候意义,其余的节气都是按天气加温升高的数值来定义的,也就是所谓的“气象学”的二十四节气。
为了便于记忆和理解,可以把所有节气分为两类:前者表示物候变化的节点,后者表示气温升高的阶段。二者组合起来就形成了现在的二十四节气。 至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等,这些不是节气,而是节令,是反映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