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三创谁提的?
应该是邓亚萍吧,她在自传中是这样说的 我从小在乒校练球,教练一直给我定位是直板快攻,我的梦想就是像邓亚萍、乔红那样成为世界冠军。 1989年,我第一次参加世兵赛,和队友合作获得了团体冠军;第二年,我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世界青年乒乓球锦标赛,获得了女子单打冠军和女子双打亚军。这些成绩让我的技术得到了世界顶尖水平的认可,因此我被选进了国家队。 但是我对三创的记忆并不是始于那次比赛,而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我读小学的时候。 那时候我住在成都,每天放学之后就要去乒乓球训练队练习。我记得有一次训练时,教练给我们看了电影《乒乓球》,里面人物身穿黄色国家队背心、手持球拍奔跑的场景令我印象深刻。后来才知道,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里的主人公原型就是我现在的老队长李富荣,而另一个主人公“黄背心”的原型则是当时中国乒乓球男队的队长徐寅生。虽然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些人物的真人真事,也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也会成为其中的主角之一,但是电影里那种“为国争光”的精神鼓舞着我,让我从此与乒乓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种精神也是三创精神的源头。 20多年后,我作为最后一个参赛的中国运动员在东京体育馆完成了自己的奥运梦。我想,如果我爸爸知道的话一定会为我高兴,因为他一生中最牵挂的事情就是看到中国人站在奥运领奖台上。如果他在天有灵,一定也和我一样,为这个赛事倾注了自己的生命。
所谓的“乒乓三创”,就是指的在原有技战术基础上、在一定客观条件下,能够出其不意的将对手打垮,也就是出其不意地击垮对方的心理防线,而使自己在技术、战术和心理三个层面同时击溃对手。从技术层面上讲,就是指我们在常规技术和特长技术之上所挖掘出来的“压箱底”的技术。从战术层面来讲,就是那些具有一定冒险性、破坏性、非常规的战术手段,它们常常不按常理出牌,但是却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让对手防不胜防。从心理层面上讲,就是要在场上通过场上的形势的变化,不断地发现和寻找对手的薄弱环节,发现他心理上最害怕你哪一方面,哪一板。然后在战术上不断地通过非常规的战术,不断地来强化自己的技术。
把最能威胁到对手的技术用死,不断攻击对方心理上最脆弱的一环,使对方在场上始终跟着我们的战术节奏走,在对手想打的战术无法顺利实施、被迫要改变计划的时候,他心理上的平衡性就会被打乱。当他连自己原有的计划、战术和习惯都无法顺利实施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就开始着急了。当对手一急,他本来就弱的那一环就更容易暴漏出来。而我们就是要不断地抓住这一环用死。当对手连续失误之后,他的紧张和急躁就会越来越明显,这个时候他就会像一个被逼到墙角的狗一样,无论你来不来进攻他,他都急于要挣扎和反抗。这个时候,他的失误会成倍增加,最终被我们在技术和战术上彻底击垮。所谓的“三创”,实际上是三者紧密结合的过程,彼此相互促进,互为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