鬘是什么生肖?

宁玥宁玥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鬘”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古代女子戴的一种首饰,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像扇面似的张开,下面呈圆筒状。 这种发型古书上称“鬟”或“鬟髻”;戴的首饰古书上也有多种称呼——“钗、簪、珠翠、花钿、步摇(摇钿)等等,这些饰物一般被称为“金钗”或“钗钿”;

而“鬘”则是从梵语中翻译过来的词,在佛经中通常指“用鬘作装饰的女子”,可见这个词最初指的是披散着的头发上饰以鬘。 说一个女子鬓如云鬟,形容她鬓发浓密;说她眉清目淡如黛,是说她的眉毛眼睛像描绘出来的一样。

现在常用的词语“粉黛”也是从这个意思演化出来的——把粉黛涂在脸上,描画眉形,是为了让面容看上去清爽干净。 当然,到了唐代,妇女喜欢把头发全部梳起来,盘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发式。

这时,“鬟”“鬋(翦)”“髢”等词开始进入文学作品的描写。杜甫诗《丽人行》里就有“鬓云斜簪玉钗”一句,描写的是发髻高耸的样子;宋朝吴曾《能改斋漫录·续集卷一·风俗》引《事物纪原》曰:“唐时士夫人多剪发,魏夫人有‘鬓云乱’之句。宋时士夫人则多鬟髻。”

至于“妆鬟”和“鬟子”,那是在头上戴着一种形状像丫头的装饰品。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各种的发饰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有没有什么图片或者文字资料可以看看?

答主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本书,它几乎涵盖了古人所有的发饰名称!甚至包括今天大家都没怎么听过的——书名叫《笄珥》。 这是一部明代人编纂的词籍,书中收录了汉代班昭《东征赋》、南北朝萧统《文选》、唐朝韩愈《山石》等作品中提及的古代发饰名称。

比如萧统的《文选》有“蛾鬓分香”、李白的《古风》有“纤纤作钩行”,《笄珥》就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给出了通俗的解释,值得称道的是,这本书还配有12幅插图,相当精美,如下所示。 通过这本书,我们大概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妇女发饰的大致面貌了。 只是遗憾的是,虽然这本书收录了不少文学作品中的名字,但是很多名字仍然找不到对应的图样了。毕竟,一部著作不可能把所有细节都画得清清楚楚。

隆蕴桥隆蕴桥优质答主

在十二生肖中,有关羊的名称有5个,羊、羝、羯、羖、豎,而关于龙的名称只有2个:龙、虬。在关于羊的5个名称中,只有“羊”字在甲骨文中就有,“羖、豎”在金文中就有,“羝、羯”是在《说文解字》中才有的。因此,“羊、羖、豎”是殷商时期就有的羊名,“羝、羯”是秦汉以后才有之羊名。

“羊、羖、豎”在甲骨文、金文中是三种不同的羊类,“羊”字像头上有角的四足绵羊之形,其角之形就是“丷”;“羖”字像头上有角的四足的黑色山羊之形,其角之形是“冖”。“豎”字象有髯、尾、蹄的三牲之羊,这是绵羊、山羊、羚羊这三种羊的组合体。这三种羊中的“羊、羖”被金文所沿袭,并且把“羊、羖”作为十二生肖的羊兽,而把“豎”用在祭祀上。从《国语》、《左传》关于春秋之年的牲称记录中发现,在春秋242年中,羊称“羊”者有141年,称“羖”者63年,称“豎”者只有15年。如:

(1)桓公五年以豎为牺牲。

(2)成公十二年、十六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一年、哀公五年以羖为牺牲,其余几年以羊为牺牲。

这种羊称“羊、羖”的规律在《春秋》一书中也得到了证实: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羊称“羊”者有53年,称“羖”者16年。

从周代的礼制来看,十二生肖中的羊兽是山羊,它的两个别称是羊、羖。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