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字为什么五行?
“泰”的字形演变说明,甲骨文的“大”与“高”是同一字形,金文将上面的一竖写成两个短竖,小篆的“泰”字上面部分变成“三”的形,而隶书、楷书的“泰”字则由小篆的形演变而来。 “泰”字的本义就是上比天,下比地,即大(dà)而且高。所以《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大也”;而“太者,大至极也”——这个“极”字在古文字结构中是个会意字——“太者,乃太过之极。言过其分之称。” 后来人们用“泰”来表示各种意义,如《尚书·周书·泰誓》的“惟仁德昭彰,四方以泰”,其中“泰”的意思是安定;又如《论语·子罕》中的“泰伯可谓至德也已矣——德行最高尚了”等等。
不过,以上只是对“泰”表义的概括,并不具体涉及“泰”字造字的本体根据(即其字形所反映的造字原理)。要探求“泰”造的本体根据,须从它的字形入手。 “泰”的字形是由三个部件组合而成的:上面是“大”字,中间是“士”字,下面是“高”字的变形。这三个部件如何组合成了“泰”字呢?据我猜测,造字时是先在上部“大”字的基础上添加一短横,变成“士”字形,然后再在其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从而形成“高”的初期形状(类似于汉字的“曰”),最后把中间部分的笔画和两侧部分的笔画连起来,就成了现在的“泰”字。
这个“士”“高”的组合似乎反映了古人的一种社会观念:一个社会的上层(如君王贵族等)必须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才能称为“泰”,否则就只能称为“否”了。 当然,这种社会观念是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字造成的误解。在古代,“士”“高”的组合可能并没有反映社会层面的含义。例如,这两个字在表达“说话”这个意思的时候,组成的词语“高言”“土言”,就并没有表达“士”“高”之间的社会等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