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输出有补贴吗?
我来歪个楼,讲一个关于技术引进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80年,我爸爸参与了一个项目,从德国引进一条塑料编织加工生产线,这个项目由外交部和商务部一起操作,目的是为了实现进口替代(国内当时没有能生产这种设备的企业)。
由于这个项目属于政府间协议,所以不需要经过投标程序,在征得德国厂方同意之后直接签订了合同。这条线到了以后,放在一个仓库里,因为当时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建设工厂。
后来过了两年,在另一个城市找到了一块地,准备建设新的工厂,但是这时候出现了变化,因为国际形势变了,中德关系发生了变化,而这条线的知识产权在德国人手里,按照当时的规定,需要征得许可才能开工。
那时候电话不怎么普及,我爸爸就骑着自行车去拜访那个德国老头儿,在街上堵了他半天。那天下午阳光灿烂,我爸爸和他坐在草地上谈了很久,最后双方达成了一致,那就是中国人可以学习如何制造这个设备,但是知识产权依然归德国人所有。 德国人走了,留下了开心的中国人,此后一段时间,大家相安无事,直到15年以后……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我正在睡觉,忽然接到妈妈急匆匆的电话,跟我说“快回家!有人找你!”我回到家,看到门口停着两辆车,车上的人我全都认识,正是当年那条线的设计师和操作人员。
我惊讶万分,忙把他们让进屋里。大家坐定后,一位师傅开口了:“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这么多年后又来到这里吗?”我摇摇头。 “是因为你的父亲!” 我惊呆了:“我的父亲?他的专利不是已经卖给你们了吗?” 师傅笑着摆摆手:“不是,你的父亲是我们永远的导师,他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这套设备,但是他永远不会离开我们的脑海,因为他教会了我们什么是‘中国制造’!”
“你们的厂已经建完了吧?我们很想看看。” 第二天,我陪他们参观新建的工厂,车间里排列着刚刚组装好的设备,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干着活。
“这是中国的土地!这些生产设备是我们自己制造的,全套工艺都是我们自己开发的!” 一个高大的外国人,自豪地向自己的作品走去。 是的,每一个国家都想把自己的产品推广到世界各地,从而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获得经济上的回报,但是有时候,我们还是需要记着,能够把产品做出来,并且卖出去,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是一种伟大的创造精神。这种精神和创造力,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