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有主席?

兰子慕兰子慕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主席这个称呼,是近代以后才有的。 先看一下古代皇帝的自称——朕、孤、寡人等。这些词并不是什么官称,而是皇帝本人的尊称。而古人对皇后的称谓是“嫔妃”或者“昭仪”等,并不称“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还被称为“贞观夫人”)。

再来看看近代史中的若干位国帅: 袁世凯称帝前为“大总统”,称帝后自称“洪宪天子”; 张作霖称帝前为“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称帝后又改为“元首”; 吴佩孚号称“西北军大元帅”; 阎锡山曾经自号为“山西王”,后来改称“国民政府主席”兼“山西省政府主席”; 而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呢?他建国前的自称一直都是“本人”或“鄙人”——《敬致苏联人民书》中自称“本人”,《论联合政府》中称“鄙人”,《关于土地问题的报告》中还是“鄙人”!直到1954年6月,他才第一次使用了“主席”这个词——向亚非拉人民赠送礼宾马车时才说“本主席很高兴……”。

以上人物虽然都拥有“国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脑”这样的称号,但严格说来,都不属于“国家主席”的范畴。因为中国的宪法是采用内阁制而不是元首制。所谓“元首”,就是“第一领导”的意思,而这个“第一领导”是执政党的党魁,而不是国家的官方首脑。中共作为执政党,其最高领导自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当然,由于共产党一党独大,这个“第一领导”实际上也是虚的,实际上还是党总揽一切)。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给国家元首一个“主席”的头衔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中国,“主席”是最具普遍性,最具亲民性的官称。 从古至今,从中央到地方,任何一级政权机构,只要不是专门负责军事、外事或者财税金融等部门的,一般都以“厅”来简称。比如教育部简称“教部”,财政部简称“财部”等等。只有到了上世纪60年代,鉴于国务院各直属机构的增多,才采用了部门简称加“部”的方式来称呼。

从古代的尚书省、大理寺,到民国的行政院,再到如今的国务院,无论叫啥,简称为“部”就对了。而我们的主席,从毛时代开始,总是以“江青同志”、“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出现在国际媒体面前。既然领导人本身就不喜欢这个“主席”的称呼,我们就更没有必要非得给他加个“主席”的头衔了。

仝雪莹仝雪莹优质答主

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别号为“某某主席”者,如主持某种活动,别号“茶主席”;主持家庭某种事务,别号“家里主席”者也有。在中国古代历朝,均有别号“某某主席”者。

“主席”一词,英文:Chairman。在古代主席一般称“掌坛”或“主盟”。“主席”一词在中国古代已有,如汉朝刘桢有《斗鸡诗》:“挥羽自争雄,曒(jiào,明亮)响惊四方。拔距乃前锐,飞翻咸后惊。长翘矜彩羽,整翮(hé,鸟的翅膀)参昂光。狭路倾华盖,脩途竦轻装。舞容虽任手,穷技亦有常。高足起还下,时鹰击复扬。一朝遭迍(zhun二声)难,志气不得彰”。“迍难”指遭遇困顿。意思是说,斗鸡的“主席”虽然操纵着比赛的胜负,但是在各种条件限制之下,也不能为所欲为,而要“按规则”办事。

古代也有在聚会或宴会上的 “主席”,如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七夕》:“京师甜食店铺,于七月七日先期制奇巧玩碟,售于西城贵家,为七夕陈设宴饌之用,称曰‘乞巧’,亦称‘献巧’,曰‘罗巧’。妇女烹羔,作巧食,祭赛天孙,焚香礼拜,女子对天成斗巧之句。罗筵摆设,以赏女儿。陈设花盆,环列四周;巧饼桌张,坐以椅位,酒行令过,互争雅谑。女坐椅主,谓之‘主席’。”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